首页
国学资讯
每日国学
校园国学
传统智慧
民俗
中医
艺术
宝典
专题
中国梦文化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频道
>
传统智慧
>
儒学
儒学
儒商二巨子:范蠡和子贡
旧时,商店门口常贴着“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对联,希望做生意能财源滚滚。这里的陶朱,就是传说春秋末期带着西施姑娘来齐国做生意的范蠡;端木则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贡复姓端木。范蠡和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儒商,不仅通过经商聚集大量财物,而且为富有仁,是儒商的典范。
2017-02-16
儒学智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17-01-11
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此,很多大儒都给出过自己的解读。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
2017-01-10
天人合一思想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
2017-01-10
国学智慧:《论语》中的心理和谐之道
心理和谐是心理成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心理和谐的内涵,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多有折射。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当代人的心理修养有所启迪。
乐观豁达的积极心态 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使人内心和谐和快乐的资源,并尽享其中。他讲道:“学而时习之,不
2012-05-21
儒家中庸精神寓于中国茶道之中
核心提示 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而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
2012-05-07
儒学的根本精神与特性是什么?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儒学的性质,儒家、非儒家或反儒家等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即使在儒家内部,见解也不尽相同。例如,很多人认为儒学是一种“伦理本位主义”哲学。我认为,这种定位忽视了儒学的道德主体性与人文性。儒学就本质而言是以内在道德而非外在伦理为本位的。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对理想道德境界与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但儒学的道德理想并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道德空想,而是对人的价值的根本性肯定,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德为体”的人文
2012-03-29
中庸处世:做事不要太较真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人免丢面子,是中庸处世的一大原则。然而,台阶怎么个给法,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因为中庸处世被其漠视。中庸,使对立双方保持均衡状态,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如何给人台阶下了。
第一,一旦因自己失误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多些低姿态,少些趾高气扬。
谁都有可能碰上
2011-12-19
智慧:读书人如何从政?
所谓“从政”,指参与政治事务,一般指做官。出自《左传 定公元年》:“子家氏未有后,季孙愿与子从政。”中国是个有着非常深厚官本位文化的国度,如何做官则是大量典籍贯穿始终的内容。通过读史从历史典籍中参悟从政的道理,借古鉴今。我在传统文献中,从《论语》、《老子》、《易经》等经典文库中,读到了很多为政的理念和做法,既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又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启迪无疑是多方面的。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的,但历史往往是不断反复的。先人们凝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今天依然大有其用。
从政的四重
2011-12-16
孔子也有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已。相比起来,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治学“三境界”,似乎更能让有志于学的人刻骨铭心。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
2011-12-15
42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快速导航
新 闻
报 社
视点
专题
文化
大学语文
海外中文
简介
动态
活动
报社专题
征稿启事
教 师
学 生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考
高考
论文
小记者区
作文课堂
阅读
升格赛
博 客
资 源
主站
博客精华
博客热点
博客头条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考
高考
国 学
汉 语
资讯
校园
传统
民俗
中医
艺术
实用
趣味
主题
基础
经典
HSK题